五日观妓
万楚〔唐代〕
西施谩道浣春纱,碧玉今时斗丽华。
眉黛夺将萱草色,红裙妒杀石榴花。
新歌一曲令人艳,醉舞双眸敛鬓斜。
谁道五丝能续命,却令今日死君家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乍一看她,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,又宛如碧玉,媲美美人丽华。
那深翠色的黛眉,使萱草相形失色;那火红的裙裾,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。
她善唱新歌,甜润的歌喉,美妙的旋律,令人艳羡不已;她醉而起舞,双眸含情,云鬓微乱,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。
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,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,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!
注释
五日: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。妓:乐伎。
西施:春秋时越国绝色美女。谩(màn)道:空说或莫说的意思。浣(huàn):洗。春纱:生丝织成的薄纱。
碧玉:南朝宋汝南
赏析
唐诗中,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,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、赠妓之作。这类作品,一般思想性不高,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。万楚的《五日观妓》,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。
此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。“西施谩道浣春纱,碧玉今时斗丽华”,一落笔便别有风情。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,是古来公认的美女。诗人刚刚提到西施,又用“谩道”二字将她撇过一边。这样,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,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。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。诗人让西施、碧玉、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,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,省却了许多笔墨,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者万楚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,诗当作于盛唐时期,但其具体的创作年份难以考证。从诗题可知,此诗是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观看乐伎表演的。在唐代,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龙舟竞渡、吃粽子等,也有在这一天呼朋唤友、宴饮取乐的。此诗即是写朋友间宴饮取乐的作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陈志明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401-404
2、
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402
简析
《五日观妓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主要是写端午节观看乐伎表演,首联从侧面以历史著名美人作比,烘托渲染;颔联与颈联正面描绘乐伎的容颜、服饰、歌声和舞姿;尾联写乐伎摄魂夺魄的魅力。全诗写得景真情真,其表现手法独特,富有个性,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。
万楚
万楚,唐诗人。开元年间登进士及第。沉迹下僚,后退居颍水之滨。与李颀友善。清沈德潜谓其《骢马》诗“几可追步老杜”(《唐诗别裁集》)。《国秀集》选其诗三首,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八首,《全唐文》存其文一篇。生平事迹见《李颀集》卷上、《唐诗纪事》卷二0。 10篇诗文 8条名句
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
杜甫〔唐代〕
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(纨绔 一作:纨袴)
丈人试静听,贱子请具陈。
甫昔少年日,早充观国宾。
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(读书破万卷 一作:读破万卷书)
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。
李邕求识面,王翰愿卜邻。
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
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
此意竟萧条,行歌非隐沦。
骑驴十三载,旅食京华春。(十三载 一作:三十载)
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
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。
主上顷见征,欻然欲求伸。
青冥却垂翅,蹭蹬无纵鳞。
甚愧丈人厚,甚知丈人真。
每于百僚上,猥诵佳句新。
窃效贡公喜,难甘原宪贫。
焉能心怏怏,只是走踆踆。
今欲东入海,即将西去秦。
尚怜终南山,回首清渭滨。
常拟报一饭,况怀辞大臣。
白鸥没浩荡,万里谁能驯?
古怨别
孟郊〔唐代〕
飒飒秋风生,愁人怨离别。
含情两相向,欲语气先咽。
心曲千万端,悲来却难说。
别后唯所思,天涯共明月。